谈古论今话英雄(你喜欢哪些手机app)

1. 谈古论今话英雄,你喜欢哪些手机app?

以下这几款软件都是我一直在用的软件,内存小,颜值高且不需要会员。

女生记账

(其实男女生都可以用)

这个软件能记住你每一笔的花销,让你有观念的花钱和存钱。且操作简单,不需要会员,有许多的小标志,非常可爱

(ps:下载过大火的某喵记账,需要会员)

夸克

(一个万能浏览器,大爱)

各种工具,还可以学习(有搜题,搜不出来还有老师一对一解答,真香),高考查询,大量小说(po也有哦),简直万能,我不允许你们不知道!!

最右

(一个娱乐软件,各种接梗,趣事,还有很多高清壁纸)

这三个都是我用了很久的!!喜欢的话点个赞吧

谈古论今话英雄(你喜欢哪些手机app)

2.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

既然提到这个凌烟阁,咱们先来看看这个凌烟阁是怎么回事,里面又究竟供奉着哪些大神级人物,凌烟阁人物是怎么排名次的,这个仆固怀恩又怎么成了凌烟阁第一功臣,他后来又是怎么反叛大唐的。

一,凌烟阁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画像的高阁,位于唐首都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后在战乱中损毁。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想起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各位功臣。当时好几个已经辞世,活着的也大多数已经年迈。故此,李世民命人在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建凌烟阁,由他亲题赞词,褚遂良题写匾额,阎立本画像,共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后来,唐太宗经常光顾凌烟阁,缅怀这些功臣。

二,凌烟阁功臣(一)凌烟阁24功臣排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24功臣排名次序,都是李世民当政时分封的功臣。他们的排名是这样的:

1,赵公长孙无忌。2,河间郡王李孝恭。3,莱公杜如晦。4,郑公魏征。5,梁公房玄龄。6,申公高士廉。7,鄂公尉迟敬德。8,卫公李靖。9,宋公萧瑀。10,褒公段志玄。11,夔公刘弘基。12,蒋公屈突通。13,勋公殷峤。14,谯公柴绍。15,邳公长孙顺德。16,郧公张亮。17,陈公侯君集。18,郯公张公谨。19,卢公程知节。20,永兴公虞世南。21,渝公刘政会。22,莒公唐俭。23,英公李勣。24,胡公秦琼。

(二)凌烟阁功臣排名变化

据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早的排名,并不是我们现在前面看到的那样。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以功劳大小排列的名字。后来,原先排列的名次慢慢就乱了,是以官阶大小排列。

凌烟阁内有的功臣去世,便会获得朝廷赠官。这些赠官往往要比活着的这些官员职位大,因此重新排列时,会从后面调整到前面。

举例而言,贞观十七年,长孙无忌最高虚衔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此时已经去世,都是赠官“司空”。因“死者为大”的原则,真正的司空房玄龄排在三个赠司空之后。贞观二十三年才去世的李靖,也因为“去世较晚、此时未获得死后赠官”的原因,位列第八。

后世许多人为李靖叫屈,认为大唐朝至少有一半江山是李靖带兵打下来的,为什么排名却靠后呢。其实,李靖最早的排名是靠前的,紧跟在排名第一位的李孝恭后面。再后来,随着去世的人往前移,他的名字就到了后面。

(三)后来进入凌烟阁的功臣

很显然,前面的凌烟阁功臣名单里,不管怎么排列,也只有早期的24位功臣,并没有仆固怀恩的名字。题主为什么会出“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这样的问题呢?

题主显然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以后,又因功进入到凌烟阁的功臣。现在可以查到姓名的有118人,可能仍然不是全部。

唐中宗时期(1人):上官仪。

唐肃宗时期(32人):仆固怀恩、李光弼等。

唐代宗时期(18人):郭子仪、李适、马周、褚遂良等。

唐德宗时期(27人):褚遂良、李晟、桓彦范、刘幽求、郭子仪等。

唐宣宗时期(37人):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等。

唐昭宗时期(人数不详):孙德昭(赐名李继昭)、董从实(赐名李彦弼)、孙承诲等。

三,仆固怀恩

1,英雄无敌,满门忠烈

仆固怀恩,复姓仆固,字怀恩,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中兴名将。

仆固怀恩早年加入朔方军,为人忠诚,骁勇善战。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名将郭子仪入关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因骁勇果敢,屡立战功,而进入凌烟阁。

为了唐王朝的安宁,交好回纥,他献出了二女(也有一说是三女,有一女无法考证和亲对象)和亲回纥,推动回纥借兵以平“安史之乱”。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安史之乱”平定后,驻守邠宁,拜检校左仆射、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太子少师,册封大宁郡王。

仆固怀恩的确像题主所说“满门忠烈”。安史之乱初期,他率队跟随郭子仪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配合李光弼数次挫败史思明部。同年七月,又随郭子仪保卫唐肃宗。次年,因功被封丰国(今内蒙古)公。在随后的作战中,他常常为先锋,勇冠军中,让敌人闻风丧胆。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任领诸军节度行营,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领前锋夺取洛阳,歼灭史朝义部8万余人,并仅用半年就平定了河北。

2,叛乱平定,君臣猜忌

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全部平息。

李唐朝廷如释重负,兵士期待解甲归乡,百姓盼望盛世重现,大唐王朝似乎终于结束了战乱局面,开元盛世的景象将再次上演。

然而,在朝廷上下共庆和平的时候,君臣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经过这一次安史之乱,李唐王室再也不敢信任这些拥兵自重的武将,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导致大唐王朝灭亡的三大弊端再次回归到现实中。

依照惯例,平定叛乱以后,就该封赏那些平乱功臣了。然而,朝廷首先剥夺了郭子仪、李光弼的兵权,职务也明升暗降。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大功的勇将来瑱,直接被贬职后赐死。仆固怀恩看着这种状况,自然也惶惶不安起来。

当时穷途末路的史朝义,怂恿登里可汗侵犯唐王朝边境地区。登里可汗经不起诱惑,亲率十万劲骑进逼关中,大唐朝野震动。

唐代宗赶紧派人劳军,与登里可汗接洽。登里可汗提出要见见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深知这么做不妥,便没有答应。

唐代宗特赐他免死铁券,并下诏让仆固怀恩赶紧成行。仆固怀恩深明大义,亲赴虎穴,游说可汗,可汗非常高兴,答应调转“枪口”,帮助大唐讨伐史朝义。

尽管仆固怀恩立下大功,但也有了“勾结回纥”的嫌疑。

后来,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儿(即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回漠北,宦官、监军骆奉先听信辛云京的谣言,向朝廷诬告他与回纥勾结,密谋不轨。

代宗遣宰相裴遵庆慰问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因受到莫大冤屈,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表示自己实在冤枉。裴遵庆让他入朝,亲自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在仆固怀恩将行之时,被副将范志诚劝止。

唐代宗让颜真卿去召仆固怀恩,颜真卿提议让郭子仪去。果然,郭子仪一去,原先本就是郭子仪旧部的很多兵将们立刻离开了仆固怀恩。

3,反叛朝廷,自取灭亡

仆固怀恩因害怕被杀,既不敢回京向代宗皇帝说明情况,又十分痛恨向朝廷进谗言的辛云京。随后便派遣儿子仆固玚去攻打辛云京。这就等于反叛朝廷的事实已经坐实。

辛云京大败,仆固玚又攻榆次,因为战事不顺利,于是有些暴躁,虐待士卒,被部下杀害。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再度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

仆固怀恩的母亲责怪儿子不该造反,提刀追着要杀他,“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

九月八日,仆固怀恩暴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军中。后来吐蕃、回纥大军为郭子仪所平定。代宗听到消息后,遗憾地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意思是说,仆固怀恩这个人本来没有反叛之心,我误听周围人的谗言,硬把他给逼反了。

3.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南距郑州机场30千米。辖邵岗、田庄村、十里铺、宋庄、冉庄、邱庄、大段庄、小孙庄、邢庄、明山庙、前庄、官渡桥等42个行政村。陇海铁路、310国道东西过境。境内有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古战场,属军事要要冲之地。

战争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统治核心——冀州。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5],六月,袁术病死。

战争部署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袁绍麾下的监军沮授、别驾田丰劝谏道:“近来讨伐公孙瓒,出兵长达一年,百姓疲惫穷困,仓库没有积余,赋税劳役正多,这是国家使人深为担忧的事情。最好先派使者向天子进献俘虏和战利品,致力于农耕,使人马得到休息。若是不能通达天子,就上奏说曹操阻隔我通达天子的路径,而后进兵驻守黎阳,逐步经营黄河南面,多造船只,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骑兵,抄掠对方的边境地区,使其不得安宁,而我得到安逸。这样就可安坐而定天下。”治中别驾审配、谋臣郭图说:“兵书上的方法,比敌人多十倍就将其包围,比敌人多五倍就进攻敌人,力量相当就可以交战。眼下凭藉明公的神明威武,会合河朔地区强大的军队,用来讨伐曹操,其势易如反掌。现在不及时攻取,将来就难对付了。”沮授说:“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先灭。曹公迎天子安宫许都,如今举兵南向,是在违反义理。况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公法令畅通,士卒精练,非公孙瓒等人可比也。如今,放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我实在是为袁公感到忧惧。”郭图说:“武王伐纣,不曰不义,何况,出兵是讨伐曹公而非讨伐天子,并不是师出无名!而且,袁公的文臣武将都竭力尽忠,民众都想为袁公效力,如果不及时早定大业,实在是思虑的过失啊。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正是越王勾践之所以称霸、吴王夫差之所以灭亡的道理啊。监军沮授之计,确实很持重、牢靠,但这不是见机行事的灵活应变啊。”沮授谏阻出兵,违背袁绍的意旨,郭图等乘机进馋,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引起袁绍怀疑。于是,袁绍分监军为三都督,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许都的议臣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袁绍派遣使者招揽众人,遣使招诱兖州、豫州诸郡。

刘表则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阴谋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除了阳安郡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

战争过程

前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袁绍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于是,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公开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袁、曹两家公开宣战。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刘备起兵反曹。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别驾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令正在进攻白马的郭图、淳于琼率军向西,挺进延津。沮授劝阻袁绍道:“颜良的性格急促狭小,虽然骁勇,但不可以让他独自担任大将。”袁绍不从。

在郭图、淳于琼等人率军奔赴延津后,曹操乃乘机率领轻兵迅速袭击颜良。曹军以中郎将张辽、偏将军关羽为前锋,曹操亲率裨将军徐晃等人紧随其后[17]。经过一番交战,关羽望见了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在张辽军队的掩护下,关羽策马冲到颜良身边,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又拔出腰间佩刀斩其首级而归。袁军诸将都不能挡住关羽。袁军溃散。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的骑兵不足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挥动着自己手中所持“麾”,下令发起攻击。徐晃等人翻身上马,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

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粮草、军货、财力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

后来,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绍说:“河北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粮草、军货、财力都不如河北;河南利于速战速决,河北利于缓慢战斗。所以,我们营让两军缓慢相持,拖长战事。”沮授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合战不利”。九月,曹军再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再次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典农中郎将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奇袭

十月,曹操在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袁绍,曹军缺乏粮食。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沮授建议“另外派遣蒋奇率领支援军队在运粮军队的外表,以断绝曹军的抄掠”,但袁绍又不从。

淳于琼率领着没有外表援军的运粮军队夜宿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距离袁军大营仅剩四十里的路程。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宁国中郎将张郃、大将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曹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战争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战役评价

战役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胜败原因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虽然三人在官渡之战中都没有封赏的史书记载,但并不是所有的功勋都要立刻获得封赏。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荀攸又在文丑追击曹操之时,献策辎重饵敌之计,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又在粮食将尽之时,建议攻击轻敌的韩猛,劫军粮、烧辎重。

2、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3、后来,适逢“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于是,许攸投奔曹操。许攸透漏出乌巢为袁绍囤粮之地,应当速速烧掉袁绍军粮。曹操依计而行,深夜直奔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历代评价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醿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郃复降,据《三国志》说:袁绍的兵就此大馈,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民国小说家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评价:“曹操处处能用谏,袁绍处处是愎谏,即此已见袁曹之兴亡,不待战而始决耳!况粮饷为行军之根本,军若无粮,败可立待。袁绍一失之韩猛,再失之于淳于琼,用人不明,贤否倒置,是尚能与操争胜乎?刘备能知绍之必败,其智识远出绍上;操亦目备为英雄,故绍败而不急追,反于势孤力弱之刘备,却郑重视之,蹙之于汝南之间,使备不得息肩。操之窘备,亦甚矣哉!彼袁绍既自误其身,复遗误其子,身死以后,两子相争,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刘玄德,善败下亡,卒能创业垂基,与曹氏抗衡终古也!

4. 村里百姓会集在一起听民间艺人说书?

乡村的夜晚静悄悄,夏天明月星星的夜晚不一样的情节。大家吃好晚饭,三三两两乡村小路走一走看一看。小溪上孩子们用手电筒灯光照着抓鱼,鱼好像迷茫了容易被抓到。大人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组谈古论今甚是热闹,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约上几位好友一起交流学习海阔天空,我的父亲从小沒读过书。十几岁就去地主家放牛背树打杂工,刚开始几百斤重的树背不动。被地主家打得遍体鳞伤,后来意志坚强起来。四五百斤重的黄泥挑着依然健步如飞,他从小听到长辈老人讲过的各种故乡传说。加上各种亲身经历,自己的故事也是一本书。他自己还为编故事讲给大家听,村里的大人小孩姑娘小伙都喜欢听他讲各种故事。每天晚上大伙都把位置早就坐好了,给我父亲的位置早就留着了。不用说什么大家彼此共鸣己经习惯了,听他讲故事就是一种享受。不由自主就被带到故事的情节之中去了,天天讲故事有时候自己都不相信是真的。有人告诉我,你爸爸很会讲故事。耳听能祥渐渐知道自己父亲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白天给队里做工。积极表现最好其中之一,晚上就是与村里父老乡亲们在一起。生活乐趣丰富了大家的生活,给他自己也带来一份感动和快乐。自己在读书,听父亲讲故事没有几次。当时一个小孩子,也沒有什么想法。看见人多热闹就好了,后来十岁左右。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临海双港镇店前乡赶集市日,走在乡间鹅卵石小路上。妈妈对我说,爸爸很会讲故事。就叫爸爸讲几个故事给我听,在家人前面父亲刚开始好象不自然,一会就好了。故事讲得很生动,二十四弯石门故事传说。还有一根揙担寄宿一晚的故事,真实生动奇思妙想引人入胜。听到几次没有放心上沒记忆多少,只记住一点点。还好有一点影象记忆在心里了,乡村的诗与远方。就是父老乡亲和一个小家的情缘故事,流金岁月山水之间。一瞬间三十功名尘与土,百千公里星和月。岁月长河日升日落又一次相遇,往事随风漠然回首一切己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一些感概不想提起,还有一份思念深藏不露。静静的回忆一刻旧时光,耳旁仿佛又听到小溪潺潺流水叮咚响。鹅卵石乡间小路上又听到一言一语熟悉的声音,刚好遇见你原来你也在。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原风景……

5. 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

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省礼县东,是诸葛亮北伐曾经由此经过的地方。

不过,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并不准确,史料没有记载。

但六出祁山之说,却流传很广,这是有一些渊源的 。

诸葛亮北伐的祁山,在今天的具体位置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礼县永坪镇平泉村大堡子山),经过祁山镇(有武侯祠),东至卤城(今礼县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辖永坪镇、祁山镇、盐官镇等十个镇及十九个乡(2014年资料),祁山就位于礼县境内的东部区域。

祁山,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

对于祁山所处的地理方位,历来没有多少异议。

就题主这个问题,主要是要弄清楚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其周边一些行政区划的具体名称及方位。

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县名源于地名“李店”。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长江二级支流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市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接壤。

要弄清楚诸葛亮历次北伐的路径,就需要搞清一些地名在祁山的方位。

诸葛亮历次北伐的一些主要路径与祁山的方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路径

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国志》明确记载了诸葛亮亲自率军进攻祁山,而且派遣参军马谡为先锋,抵达了街亭。

为了更清楚诸葛亮抵达的位置,还是说一下街亭的情况吧。

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坐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

西汉时,街亭归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相传街泉县是因为陇城一口久远的泉水而得名。

东汉时,街泉县改称略阳县。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隘。

街亭远在祁山之北,属于曹魏控制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突然北伐,曹魏没有足够的防御准备,曹魏控制的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纷纷叛魏降蜀,一时响震于关中。

诸葛亮想控制这一地区,命马谡火速进军到了街亭。街亭就在三郡中心地带,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驻扎在祁山,准备随时进军。

由于曹魏大将张郃迅速出击,在街亭击败了马谡,也就阻断了诸葛亮继续北伐的步伐。

对于街亭的准确位置,一般认为在陇城与龙山之间,因年代久远,无法确定准确的方位,需要进一步考证,但大体位置没有异议。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路径

诸葛亮传: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由于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就把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百姓迁徙到了汉中,但这个地域还在曹魏控制之下。

散关,也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源地。

诸葛亮北伐,要越过秦岭,需要经过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进入关中。

陈仓(今宝鸡)西与天水郡相邻,但既然诸葛亮这次北伐路径是通过散关、陈仓道,那么他应该是没有出祁山。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传: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率军阻击,因诸葛亮到了建威,郭淮退军,诸葛亮控制了武都、阴平二郡。

武都郡,秦、汉时设郡。东汉时郡治迁至下辩县(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属凉州刺史部,在今甘肃省陇南市中部。

阴平郡,治所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这是邓艾偷袭蜀汉的地方。

从这个地理位置来看,武都、阴平二郡都在祁山南部。

也就是说,诸葛亮这次北伐,大方向是在祁山一线出兵,但没有抵达祁山。

曹魏第一次主动伐蜀

在诸葛亮第三次与第四次北伐之间,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曹魏第一次主动伐蜀。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方案,但司空陈群认为从斜谷进军太凶险,于是曹真率军改由子午谷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与曹真汇合,张郃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得知魏军进犯,立马加固城固、赤坂等要地防守。

由于连续三十天大雨,栈道断绝,曹魏军粮尽而退兵。

看一下城固、赤坂的地理位置吧。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复设汉中郡,并划出原属汉中郡的西城、安阳县设西城郡,划出锡县、上庸县等地,设上庸郡,划出房陵县设房陵郡。

至此,汉中郡只辖南郑、褒中、成固、沔阳四县,郡治南郑,其辖区与今之汉中地区略同。

城固县,位于汉中市东北部,赤坂又在哪里呢?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记载:

“汉承租亮闻魏兵至,次于成固赤板以待之”。

《通鉴》注云:

“赤坂在今洋州东二十里龙亭(按:龙亭今称龙亭铺,通往槐树关途中)。

想必这个赤坂就在今汉中市洋县境内。

城固、赤坂二地距离汉中市很近,且都在汉中的东北面,这离祁山很远。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张郃于木门道。

木门道,自古就是街亭、上络(天水的古称)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

东汉时期,这里盛产木材,东汉末年“破羌将军”段颖西击羌、氐,为防止羌氐占据险要之地,就在这里用大木头修筑了一条长达二十余里的木栅栏,因而遍称木门。

其东侧有张家坪(原来称张郃坪),西侧有旋帽咀梁,故称木门古道。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卤城之战,也发生在这附近,卤城就是今礼县祁山之东的盐官镇。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斜谷出兵,以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

斜谷,是汉中进入关中的路径之一,是褒斜谷的一部分。

褒斜谷,有南、北谷之分,有时候褒谷、斜谷都代称褒斜谷,但并不包括整条褒斜谷。

褒斜谷在散关、陈仓古道的东面,诸葛亮从这里进兵,也就更远离祁山了。

由此可知,诸葛亮六次出兵与曹魏交战,其中五次是主动出兵,也就是所谓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是被动出兵防御。

而五次主动出兵北伐,也不是完全从祁山出兵。

真正从祁山出兵只有两次,一次是第一次北伐,马谡抵达了街亭,位置在祁山之北;另一次是第四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于卤城(礼县盐官镇),位于祁山之东。张郃被杀于木门道,位置在祁山之北,街亭附近。

其余几次,都没有抵达祁山。第二次出散关、围困陈仓;第三次出建威,收复武都、阴平二郡,靠近祁山附近;第五次出斜谷,远离祁山。

其中的一次防御战,在城固、赤坂,根本就没有离开汉中地区。

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一种传说,或者是小说、艺术作品的说法。

诸葛亮六出祁山之说的由来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言道:

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遂命有司设太牢祭于昭烈之庙,涕泣拜告曰:“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第五次北伐时,称作“五出祁山”,之后,罗贯中再加上曹魏进攻、诸葛亮的一次防御,凑在一起也就有了“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罗贯中以一首古风作为整部小说的结尾,有“孔明六出祁山”之句: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这恐怕就是“六出祁山”一说的最早出处吧。

另外,清代小说家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小学士俨为天下师,老封翁蓦遇穷途客”中,有一段鼓词,写到:

最难逃,名利关,拥铜山,铁券传,丰碑早见磨刀惨。驮来薏苡冤难雪,击碎珊瑚酒未寒。千秋最苦英雄汉。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祁山!

这里也提到了“六出祁山”,很明显说得是诸葛亮北伐一事。

文康,清代小说家。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满洲镶红旗人。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在世,生卒年未详。

文康是清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生活在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年间。

由此可知,文康比罗贯中晚了许多年,《三国演义》已经广为流传,文康或许是沿袭了罗贯中的说法吧。

还有就是如相声《歪批三国》等文学艺术作品,多说“六出祁山。”

因此,豹眼认为,“六出祁山”之说,的确是有历史渊源的,但却不是史实,仅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艺术效果,将诸葛亮六次出兵统称为“六出祁山”罢了。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6. 毛主席诗词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是哪句?

当然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在1936年2月,是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走过了2万5千里长征之后,在陕北建立并发展根据地的几个月后,写下的壮丽豪迈的一首词。

1933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此之后左倾主义并未被纠正,1934年10月,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全面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和在战略转移中逃跑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重新走上领导地位,并带领红军四渡赤水,转战昆明、金沙江,成功逃脱国民党的追捕,充分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接下来,就是红军长征的苦日子。

1935年5月,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接着翻越夹金山。

过雪山时发生过的那个感人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将军看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还保持着吸烟的状态,将军气愤地要找军需处长!

身边的小战士告诉他,这位冻僵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8月,穿越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1935年10月,历经1年长征的红一方面军,顺利到达陕北。

红军人数也从最初的8.6万人,锐减到不到3万人。

而这3万人,成为了党极为宝贵的精华,是日后领导全国人民革命的中坚力量。

经过4个月的休养,陕北的红军日益壮大,1936年2月的陕北,白茫茫一片。

毛泽东在村民的家中看到此景,瞬间诗兴大发,作出这首流传后世的沁园春雪。

在毛泽东眼里,历经了千辛万苦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是一支坚不可摧的力量。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有种种的缺陷,都是过去的英雄,当今中国,能建立不世伟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人啊。

能有此感悟,也是自然,毕竟,毛泽东带领苦难迷失的共产党和红军走出困境,又克服了极其困难的自然环境,得到休养生息,此情此景,如何不抒发一下壮志呢!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是毛泽东来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时,应柳亚子索要诗句之请,把自己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一词重新抄录后送给了柳亚子。后来引起了轰动。

说真的,拥有高超的政治手腕的人没有他这样的文学造诣,拥有他这样文学造诣的人又没有达到他的思想高度,这样的伟人,世界罕有。

7.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位于亚洲北部的草原地带曾先后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所统治。“蒙古”一词最早和之前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其实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11~12世纪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的格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一时间草原上形成了诸部混战的复杂格局。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后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于是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

在明代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以蒙古正统自居的鞑靼人却将瓦剌视为异族。事实上鞑靼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

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后来瓦剌被起源于大兴安岭的蒙古本部同化后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朝初期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

明朝所称的鞑靼人其实就是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北元政权。只要北元政权仍在延续“元”这一国号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所以这对明朝而言是必须打击的大敌。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

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随着瓦剌势力的日益做大就渐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这点明朝方面也感觉出来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权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创,然而朱棣并没趁机彻底消灭北元,反而册封北元太保阿鲁台为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和宁王,这么做的其实就是为牵制名义上为北元藩属、实际上独立存在且已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为瓦剌的崛起确实已呈现出明显的征兆。

截至14世纪初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明朝初期几代皇帝积极拉拢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为牵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终却架空了北元朝廷,从而成为明朝北部边疆新的大敌。

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后先后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为明朝册封建立的东北兀良哈三卫、女真诸卫统一了起来。也先尽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样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帝国。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为主的北元蒙古骑兵大举攻明。这成为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导火索,然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却在土木堡之战在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北京城下败于于谦之手,因此未能实现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标,但俘虏明朝皇帝的战功已使他越发骄横起来。

此时放眼草原诸部再找不出能与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义上是北元的藩属,而也先的正式头衔也是北元太师,在也先看来这种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时的也先已盘算着“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也就是说他想要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南下灭明。当时的北元岱总汗是也先的妹夫,长期以来这位名义上的北元最高统治者对也先都是言听计从。也先试探性地向岱总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并没直接让岱总汗让位给自己,而是让岱总汗让位于太子。

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时一个幼君在也先看来也相对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过渡人物。然而一向对也先言听计从的岱总汗这次却明确拒绝了也先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也先随即与岱总汗兵戎相见。战败的岱总汗逃到郭尔罗斯部,这个郭尔罗斯部的首领是岱总汗的前岳父。为什么说是前岳父呢?原来当初岱总汗为巴结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时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对此郭尔罗斯部可是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岱总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给杀了。

身为北元正统象征的岱总汗一死就让也先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这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

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之久,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仍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岱总汗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

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

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岱总汗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

瓦刺势力随后被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瓦刺势力的衰落为东部地区的鞑靼创造了复兴的天赐良机: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于公元1487年正式亲政后相继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鞑靼和瓦剌一样并不是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诸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达延汗统一鞑靼各部后分六万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所设6万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联盟,而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机构。

1517年达延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陷于分裂状态。达延汗之孙俺答汗在位时期重新强大起来的鞑靼部控制着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大片地区。俺答汗将瓦剌势力驱赶到科布多,又对青海、西藏等地用兵,还曾一度击败过哈萨克汗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这是继当年也先围城之后蒙古势力第二次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俺答汗并未进攻北京城,而是在城外掠夺一番之后就退兵了。

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仿汉制修建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与明朝修好,随后双方开放了边境互市贸易。俺答汗死后鞑靼各部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以大漠为中心分别形成大漠以南的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的漠北蒙古、大漠以西的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是根据地理方位对蒙古各部进行的一种划分,事实上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这三部分之下都各自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部落。

属于漠南蒙古的部落有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等。他们的分布地区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漠南蒙古诸部中实力最强的是察哈尔部,不过察哈尔内部却并不统一:组成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统称为察哈尔八部,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了独立的蒙古部落。

16世纪中叶以后原驻牧于哈拉哈河两岸及克鲁伦河附近的东部蒙古本部中的喀尔喀部逐渐向漠北迁移形成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等三大部落。源自喀尔喀部的三大部落被称为喀尔喀蒙古。由于喀尔喀蒙古迁徙到了大漠以北,所以这三大部落又被称为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的分布地区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图瓦共和国等地。明末清初的漠北蒙古主要就是由喀尔喀部分化演变出来的三大部落,直到清雍正三年又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汗部。

漠西蒙古实际上就是由明代的瓦剌诸部演化而来。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或厄鲁特,所以漠西蒙古有时也被称为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等小部落共同构成。他们分布的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这片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地区。长期以来卫拉特各部的盟主由和硕特部的首领担任,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迫使土尔扈特部向西迁徙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建立后就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1644年清王朝入关问鼎北京,就此建立起涵盖满、蒙、汉多民族大一统帝国。然而这一时期归附于清王朝的蒙古人主要是内蒙古(漠南蒙古诸部)。

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诸部一直与清皇室保持着联姻关系,同时漠南蒙古诸部也被纳入了清朝盟旗制度管辖之下。相比之下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西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尽管名义上也臣服于清王朝,可实际上并没真正归顺入疆。当时的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分为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这三大部落。尽管这三大部落同属漠北喀尔喀蒙古,不过彼此之间也是战乱不断。漠北喀尔喀蒙古比起漠南蒙古诸部距离北京城更远且毗邻俄罗斯边界。

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使其同时受到漠南蒙古、准噶尔部、西藏格鲁派以及俄罗斯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清王朝对其的控制力度始终不及漠南诸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在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下归附清朝。两年后康熙率兵十万御驾亲征噶尔丹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与外蒙古诸部进行会盟。外蒙古诸部在准噶尔部和东进的俄罗斯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也希望得到清王朝的保护。康熙与外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后取“江河入海和万宗归一”之意在当地建立“汇宗寺”。

从此外蒙古通过条约的形式正式纳入清王朝的版图。在此之后清朝对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采取政治上的会盟以及推行喇嘛教等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使之成为防御沙俄的屏藩。有清一代很少实施专门针对喀尔喀部族的军事行动,而是以政治争取、宗教笼络作为控制漠北喀尔喀诸部的主要手段,由此形成了一种政治绥服模式。与此同时清朝通过在漠北地区推行黄教实现了对漠北喀尔喀诸部的精神统治。1733年清王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在驱逐土尔扈特部后又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从而迫使其内附于清朝。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了卫拉特各部的盟主,而老盟主和硕特部则被准噶尔部赶到了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此后飞兵拉萨凌摄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

这一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面积达到了七百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威胁到了清王朝西部疆域的安全,从而为从康熙到乾隆长达70余年清朝-准噶尔战争埋下了伏笔。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才成功攻克伊犁并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后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1771年当初被准噶尔部逼迫西迁的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伊犁。清政府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分别安置于今巴州区域和额济纳。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众多部落(蒙古语称为"艾马克"),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清王朝为笼络蒙古人共同压制汉人提出了所谓“满蒙一家”的旗号:有清一代皇室与蒙古王公之间的联姻从未间断,蒙语和满语、汉语一样是皇族宗室子弟必须学习的,从皇太极起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一个蒙古式的大汗称号。皇太极的蒙古汗号是博格达彻辰汗、顺治是额耶尔札萨克汗、康熙是恩赫阿木古朗汗、雍正是纳伊拉尔图托布汗、乾隆是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一直想方设法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因为统治者担心蒙古诸部重新联合成为统一的武装力量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号称“满蒙一家”的清朝统治者要对准噶尔部赶尽杀绝的原因——因为准噶尔部的强大已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挑战。清王朝为了维持蒙古诸部的分裂局面就依照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对蒙古各部进行盟旗制改造: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盟作为旗的会盟组织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

清朝对蒙古的行政治理机构分为自治和官治两种类型:所谓官治类型是指由中央派遣驻扎蒙古各地的将军、都统、大臣等;自治类型是指盟旗制度下蒙古诸部的札萨克组织。清朝在蒙古各要地设置驻防将军大臣以监控和统辖各盟旗。清代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包括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部。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员治理,这与内地州县的治理形式大体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这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自治状态。

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时只要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就会发现一连串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地名:阿拉善盟、正蓝旗、陈巴尔虎旗、东乌珠穆沁旗......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各次级行政区中既有和内地省份一样的市、县,也有充满自身地方民族特色的盟、旗。如今内蒙古的盟是一种地市级行政单位、旗则是县级行政单位。这与清代旨在分化监管蒙古各部的盟旗制已不是一回事,不过盟旗的名称的确来自于清代内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

明清时期众多的蒙古部落中最具知名度的可能就是察哈尔、准噶尔、土尔扈特、科尔沁四部。察哈尔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曾作为漠南蒙古各部的盟主在明、清双方的博弈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第三方角色;准噶尔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与清王朝争锋长达70余年;土尔扈特部之所以出名是由于从伏尔加河流域一路克服艰难险阻东归故国;科尔沁部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诞生了孝庄太后。事实上科尔沁部是蒙古各部中最先归附清朝的,所以也是与清朝皇室通婚最多的一个蒙古部落。

现在很多清宫剧中皇子阿哥的福晋都来自科尔沁部。这点基本上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晚清时期的一代名将僧格林沁也出自科尔沁部。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领地:当时成吉思汗把合撒儿分封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科尔沁草原地处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这一地区在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

科尔沁草原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地处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北邻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锡林郭勒草原的科尔沁草原面积约4.23 万平方公里。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位于日新月异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扼华北、东北之咽喉,联京津冀、黑吉辽之枢纽,因此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科尔沁草原如今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53)
1月3日(2020年1月3号黄河称为什么
上一篇 2023年11月12日
昨夜谁为吴会吟下一句(关于夏天黄山的古诗
下一篇 2023年11月12日

相关推荐

  • 文艺部工作计划(大学文艺部的职责是什么)

    3.收集和了解同学的意见及要求,及时向上反映。4、主办学校计划内的大型文艺活动(如迎新、毕业生欢送晚会等);承办全校性质的大型特色活动(如十佳组织文娱骨干培训活动,艺术节等)。5、举办各类文艺讲座、专题讲座,搞好文艺普及工作;倡导校园文化,酝...

    2023年11月12日
  • 网页设计制作(如何做好网站建设)

    但是随着网站的普及,网站的好坏能一眼看出,有的网站流量很大,给公司带来不菲的收益。有的网站浏览人数寥寥无几,就更不要提收益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小编认为网站的策划建设带来一、网站要抓住适合企业本身的发展和需求很多企业都是没有任何...

    2023年11月18日
  • 财务管理制度范本(国有企业应建立哪些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单位运动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的过程,并处理单位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中,财务管理制度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要求,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23年11月19日
  • 说说5200(如果一个男人说喜欢你想你)

    发红包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要花多少钱,几块十几块几十块一两百,在别人都能收红包的时候,她也能收到一个红包,这种很熟套的节日方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收了不一定很高兴,但是没有收到肯定会不高兴的。...

    2023年11月23日
  • 端午节手抄报模板(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简短50字左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写出(桔颂)等爱国诗歌。一生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后因不被重用,遭受排挤,忍辱跳入汨罗江。...

    2023年11月27日
  • 生态农庄可行性报告(一般中小型的生态家庭农场多大面积)

    一般中小型的生态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为80亩、45亩、10亩三种规模。不同地区生态家庭农场规模不同。江西生态家庭农场面积70~150亩;浙江宁波生态家庭农场面积一般在50亩以上;上海松江生态家庭农场面积在100~150亩;湖北武汉生态家庭农场面积...

    2023年11月29日
  •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简短(屈原之前有端午节吗)

    伍子胥本是楚人,因全家被楚王所杀逃到吴国,然后凭借吴国的力量攻破郢都,鞭尸楚王,报了大仇,之后又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伍子胥劝夫差灭掉越国杀死勾践,夫差不听,后来还中了勾践的美人计,越发骄纵淫奢,穷兵黩武,伍子胥屡次劝谏,不但没有劝动夫差,还招...

    2023年11月29日
  • 赞美父亲的诗句(关于感恩父亲的诗句古诗有哪些)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表达了人生路途中的坎坷和疑惑,但也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3.如果你想送给父亲一份诗意,可以考虑从他的爱好、性格、经历等方面入手,选取...

    2023年12月01日
  • 己组词一年级简单(自己的己还可以组什么词)

    组词:自己、知己、己任、克己、梯己、异己、一己、己方、贴己、罪己、行己、己分、直己、己证、徇己、共己、舍己、喧己、专己、着己、觅己、倾己、清己、谦己、諠己、效己、揣己、小己、诬己、屈己、持己、彼己、终己、己知、辍己、己丑、躬己、己酸、无己、忘...

    2023年12月02日
  • 努力的英文(strivefor什么意思请仔细说)

    strive:[straiv]v.(strove,striven;strived,strived)努力,奋斗,力争例句与用法:...

    2023年12月03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