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故事(唐太宗的三面镜子是什么)

1. 李世民的故事,唐太宗的三面镜子是什么?

三面镜子:

①以铜为镜

②以古为镜

③以人为镜

出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全唐文纪事》

释:

唐太宗对亲近的臣子们说:“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过去的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这三面镜子,用来防备自己的过失.”

李世民的故事(唐太宗的三面镜子是什么)

2. 唐太宗成语典故?

牝鸡司晨成语故事

牝鸡司晨典故:唐太宗是个英明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繁荣昌盛。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十分贤惠,因此得到太宗的器重。一次,唐太宗和皇后谈及国家大事,太宗想听听皇后的意见,皇后推辞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

3. 唐太宗以史为镜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4. 唐太宗的历史故事?

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出生于陇西成纪,家庭背景十分显赫。其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受封为唐国公;祖父袭封唐国公,曾任隋朝安州总管;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母亲是神武功窦毅的女儿,是位出色的才女。

李世民自幼聪慧过人。写得一手好字,又武艺娴熟,擅长骑射,深得李渊的宠爱。7岁时就被封为唐国公,后来又做了太原留守。

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近太原)起兵,李世民为统帅,11月李世民率兵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武德元年(618年)5月,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之初。刘武周侵占并州,李世民挂帅出征,大破刘军,收复了并州。然后,又领兵向东,先后讨平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以及瓦岗军、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等割据势力,到623年,李世民东征西讨,用了4年零1个月逐步平定了天下。

李世民与日俱增的威望和地位逐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宝座,同时也引起了齐王李元吉的嫉妒。武德晚年,李氏兄弟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且愈演愈烈,终于于武德九年(626年)演出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也在两个月后,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帝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虚怀纳谏,采纳魏征的意见,定出“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即安,远人自服”(《旧唐书·魏征传》)的方针,积极推行均田制等有效措施,恢复生产,励精图治,使得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势强盛,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

唐太宗从20岁登基到51岁去世,在位23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谱写了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

5. 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着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着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6. 反映李世民公私分明的历史故事?

最有名的就是起用魏征了,历史记载,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太子杀掉李世民,但李建成自大没听,结果反被李世民所杀。

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有人告诉他魏征曾想杀他。李世民爱惜魏征的才能,不但不杀他反而重用他,这就是公私分明。把个人的恩怨放下,以国家大局为重!

7. 唐太宗科举制相关的故事?

在唐代史书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太宗在洛,登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其实是暴露了唐太宗内心的心声以及科举制的本质,在唐太宗看来,科举制并不是什么选拔人才的方法,而是一个治理人才的方法,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彀为使劲张弓,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的意思,比喻圈套、牢笼。唐太宗的意思实际为,如今天下的英雄都在我的掌控中了,这是一个帝王最为真实的心态。

帝国中的人才被很好的利用与钳制,自己的统治也就可以安心无忧了。从此之后,科举制成为了之后历代帝国统治的不二法则,而科举中的一些弊端在后世也被一一被完善。在禁锢读书人思想和加强皇权专制上,科举制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句话也无意中道出了唐朝理国统治之术的核心秘密。在科举制初创的时候,确实选拔出了大批年轻有为的底层知识青年,这些人也帮助大唐走向繁荣。而到了后来,从宋到清,正是通过八股科举,将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读书人一网打尽,让他们皓首穷经,将所有的精力、才华消耗殆尽,沿着既定的科举之路一步步往上爬,然后为帝王一家一姓服务,科举制也最终走向了没落。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80)
胸有成竹的意思(不足为惧的成语解释)
上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昨夜谁为吴会吟下一句(关于夏天黄山的古诗
下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